第564章 针锋相对-《唐朝名侦探》
第(2/3)页
崔涣立即走出朝列,对着李隆基行礼之后,郑重地道:“陛下!李大人乃是大唐忠臣,绝不可能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!依臣之见,此事尚有待调查!”
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也走出朝列,纷纷附和崔涣所说。
杨国忠见到崔涣等人与他作对,眉头顿时一拧,道:“崔大人,事情已经很是明了,若非是他带军私逃,为何不前去新罗抗倭?”
崔涣看了他一眼,正色道:“杨大人,敢问自兖州到新罗距离几何?”
“崔大人,你问这个做甚?”杨国忠皱眉问道。
崔涣并没有理会他,而是转身向群臣问道:“诸位大人可有知道两地之间相隔多远?”
工部尚书走出来,对着李隆基行礼之后,说道:“启禀陛下,兖州与新罗之间,相隔千五百里。”
崔涣点了点头,随即看向杨国忠道:“杨大人,两地之间相隔一千五百余里,其间更是盘亘着崇山峻岭,而杨大人却只给了李大人两天时间,让他从兖州率领三万大军到达新罗,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吧?”
杨国忠眼神微冷的哼了一声道:“崔大人,你这是在故意给李沧海开脱罪名吧?新罗战况吃紧,东瀛大兵压境,已经快要逼近新罗王都。给李沧海两天时间已经是有所宽限,军令如山,他既为东征大元帅,就应解决一切困难,赶往新罗支援。”
他顿了顿之后,做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模样,说道:“即便是他未能按时赶到新罗,只要是有正当原因,圣上自然会有所谅解。然而,他却带着三万大军私逃,这是叛国之行为!”
崔涣心中暗叫不妙,杨国忠这三句话不离叛国,这分明是要给李沧海捞上叛国之罪。
然而,杨国忠并未因此而停止,他对着李隆基跪倒,痛心疾首地道:“陛下,您对李沧海如此信任,可他却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。臣请陛下下旨,全力捉拿李沧海归案!”
李隆基眼神微冷,似乎已经开始相信了杨国忠所说。
就在这时,李倓走出朝列,淡淡地道:“杨大人,本王倒有几句话想要向你请教。既然杨大人知道新罗战况吃紧,为何只给李沧海三万人马?你明知道东瀛与百济联军二十余万,却让李沧海带这么点人前往东瀛,本王很是怀疑杨大人的用心啊!你究竟是关心新罗战况呢,还是在让我大唐将士前去送死?”
李倓的声音平淡,但言语之间却充满了犀利。
第(2/3)页